不知道是哪个娱乐记者发明了金东的“老干部”这个词。用来形容追求作品艺术价值的学院派演员。颜值年纪较大,喜欢阅读和写作。太贴切太生动了。这简直就是“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的网络和口语化简称。
从被贴上“老干部”标签的那一刻起,靳东就开始享受这个称号,并热衷于维护它。他自告奋勇,在微博中免费担任“阅读推广大使”和“中国传统文化宣传大使”。
中国二十四节气,一个用于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几乎被农业工作者遗忘,却给了老干部靳东新的生命。山水画,繁体字,靳东把5元黄历做成古典文化的模型。人们对这种意境的喜爱远远超过了对二十四节气的关注,所以人们对电视剧演员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赞不绝口。
以至于在去年11月6日播出的《天天向上》中,老干部、古诗词、不紧跟潮流都成了节目组给靳东贴上的标签。节目中展示了金东的微博,公开讨论演员中“老干部”二字的特点。
为了配合这种人设,靳东在谈及接戏标准时说,“我们接受的这种教育,需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实事求是的做法。”这个专业教科书式的回答,成功地把一个综艺节目上的演员塑造成了《百家讲坛》上的男兽。
如果没有“数学诺贝尔奖”这种错误,金东爱读书,老干部树立的旗帜应该永远高高飘扬。一个演员总在微博里喊“今天看了吗?”这种口号高大上,没必要。
可惜诺贝尔数学奖成了他的滑铁卢。
事情的起因是靳东接受《优家画报》采访时说:每天晚上睡觉前,他都会看一套专业书,每次都有七八页,里面涉及到数学知识。他自己搜了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文章,让他发现了数学的乐趣,就像艺术和文学一样。非常有趣。
然而,众所周知,诺贝尔奖中没有数学奖。起初,众所周知的诺贝尔奖授予五个领域:物理、化学、医学或生理学、文学与和平。1969年,增加了经济学奖。2016年,靳东同志在诺贝尔奖上又增加了一个数学奖。
面对网友的质疑,虽然杂志做了更正,工作室也做了背书,但靳东的低级错误让很多网友开始怀疑他对阅读的热爱。靳东工作室官方微博写道:
“数学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独特的艺术,更是医学的基础。金老师直接从跳到庄,无缝衔接角色转换,还要赶拍杂志采访。我为我粗心的口误道歉。从今以后,我要和金先生一起重读《跟我学百科》。”
显然,工作室称这次事故为“口误”,但这种口误暴露了几个问题:
第一,如果靳东真的认为数学是一种乐趣,每天晚上看一套专业书,怎么可能连诺贝尔奖没有数学奖这个常识都不知道?
第二,靳东口误暴露出的逻辑发人深省。比如别人问芒爸最近在看什么书,芒爸会说我在看斯维特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切尔诺贝利的悲鸣》,很好听。哦,这本书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爸爸就不说了,我最近在看几本诺贝尔奖作家的书。这种差异的表达背后是前者是真的在看书,后者只是想让观众知道他看的书很好。
第三,任何一本书的名字都没有出现在这个答案里。每天晚上一系列的书,一次七八页,连个名字都提不出来。至少你应该说我最近在读《心外传奇》。像小说一样优美的医学史,非常适合我们这样的非专业人士阅读。
如果你回头看看靳东工作室的说法:数学是科学,是一门独特的艺术,是医学的基础。爸爸只想说:我替你捧着全世界数学教授的棺材板,你可以走下去。
如果靳东不是真的爱读书,为什么还要坚持这个人?你就不能自己演电视剧吗?答案是:不会!
靳东假装失败,被嘲讽没文化。说到金东的人,应该是这样的!有文化,有内涵,所谓国事家事天下事,什么都关心!你得唱好诗,打繁体字!妥妥的知识分子,那这样的靳东人是怎么崩溃的?
原因是微博里总喜欢咬文嚼字的靳东老师在立秋照常发表了自己的感想,发了一篇看似文艺的文字。
结果bug~被网友发现了~
就是这样:我记得梵高的那句话/深情地活在这个易变的世界里。
这显然不是梵高说的吧?原句出自曾奇峰,这段东西抄来的简直就是散文集。
其实在靳东开始走红的时候,媒体就含蓄的提醒粉丝,人造的东西和现实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但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视而不见!
好人陈赫,好人文章?演员故意在粉丝心中伪造一个人,崩溃了,恐怕我们会更难过!
不要勉强。还不如假装!在引导大众发动正能量的时候,明显是墨迹不够,只能打自己的脸!真诚对待大众和媒体才是最有力的武器!
靳东为什么被称为老干部?
什么是老干部?顾名思义,就是老干部在工作生活中的作风。他们不跟风,不懂网络流行语,甚至不怎么玩社交网络。身处如今风格老派严谨的娱乐圈,给人一种“反差”。当然,最关键的一点是,一个帅气认真的大叔能成为娱乐圈最受欢迎的老干部。
相关文章